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人民幣走出去推動 香港邁向亞洲財管中心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2-12-19
作者:  
版面名稱:  
全文:  

    把脈香江理財中心篇

    有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場金融海嘯打殘了歐美金融市場,卻成了人民幣走出去的助力,直接推動香港邁向亞洲財富管理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1年期間,本港管理的基金淨值增幅超過六成,達10139億美元;此外,港交所IPO集資額三連冠,超越紐約、倫敦這兩個老牌金融中心。有分析指,港府力爭落實的中港「基金互認」制度,將進一步鞏固本港地位。 香港商報記者 張威紅

    2008年金融海嘯是本港經濟的一個轉折點。由歐美國家過度借貸引發的金融海嘯,導致全球金融行業大洗牌,人民幣開始加快步伐走出去,香港旋即成為國家金融改革的「試驗田」,隨後中央更將本港納入「十二五」規劃,支持本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及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財富管理中心地位彰顯

    乘人民幣國際化東風,本港「亞洲財富管理中心」地位日漸彰顯。過去3年,本港成為全球最大的IPO融資中心,力壓紐約、倫敦老牌金融中心,同時吸引國際巨企紛紛赴港上市,包括友邦(1299)、嘉能可(805)、普拉達(1913)等。由過往的「中國市場」逐漸走向國際化,外國上市公司數量逐年遞升(詳見表一)。另外,本港已成為亞洲領先的對沖基金基地,以2011年為例,管理的對沖基金高達389億美元,亞洲排名第一(詳見表二);再者,是亞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管理的資產僅次於內地,若兩地合併將佔亞洲半壁江山。

    未來還看內地富豪崛起

    然而,欲要進一步打造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仍有一定距離。以2010年數字計算,本港管理的資產1.3兆億美元,遠低於美國和英國的26.2兆億及7.4兆億美元;另外,本港互惠基金資產710億美元,美國和英國有1.09兆億及9350億美元;本港ETF管理資產僅260億美元,與美國和英國的8910億和670億美元相差甚遠。「未來還是要依靠內地富人崛起,及增加人民幣投資者產品。」金管局副總裁彭醒棠說,根據測算,2010年中國有200萬富人可支配資產超過100萬美元,到2020年人數將達到370萬人,他們財富在10年間將由4.2兆億美元,大幅上漲至13.9兆億美元。如何抓住這個商機?「港府提出的中港『基金互認』制度,可以說為業界打了一支強心針。」僑豐資產(香港)董事總經理林柏富說,若新制度落實,將吸引更多海外基金在香港註冊及管理,真正壯大本港資產管理行業。根據證監會及美國基金公司協會數字,截至去年12月底,本港註冊基金的資產淨值約334億美元,內地基金規模為3390億美元。「若能進入內地市場,錢途無可限量。」

    「香港只是一名銷售員」

    林氏續說,雖然本港管理的基金淨值錄得增長,惟絕大部分是代銷歐美產品,非本土生產,「歐美是製造商,香港只是一名銷售員。」數據顯示,本港認可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的10138億美元資產淨值中,香港註冊基金只佔3.3%,其餘均為海外註冊。中港「基金互認」制度,是指香港註冊的基金可到內地銷售,內地註冊的基金也可拿到香港售賣。目前國際資本對中國內地股權投資的99%在港進行,香港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佔股市總市值的一半。這表明今後香港的人民幣產品市場一旦形成,首先會凝聚一批在香港的人民幣國際機構投資者。然而,市場曾有批評聲音指,港府在融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心中缺乏一本帳」,林柏富為之辯護,「港府下了不少功夫,包括撤銷遺產稅、在港註冊的公募基金免付利得稅,到近日力爭落實中港基金互認,日漸積極。」不過,「基金互認最快要8年後才能實現。」「港府可以爭取方面很多,例如放開內地民企來港進行人民幣上市集資渠道,進一步促進人民幣在離岸、在岸市場的雙向流動。」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閻峰說,若回流通道進一步擴大,有助人民幣產品更加多元化。(人民幣產品創新詳見另文)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