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自由行九年之癢 留住陸客心 保港消費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2-12-19
作者:  
版面名稱:  
全文:       自2003年內地對港開放自由行,本港零售業風調雨順;不過,今年情況逆轉,數據顯示,本港零售數據放緩,情況令人擔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業界指出,支撐零售業的內地豪客,部分已離港而去,直接到外國購物,享受不一樣的購買經驗。未來幾年,內地旅客將因內地刺激內需措施,更多在內地消費,勢將影響本港中價產品銷量。針對本港旅遊業面對的問題,學者及業界普遍認為,自由行實施至今已九年,香港應該檢討現在針對自由行的基建配套,是否能滿足旅客增加的需求。長遠來說,針對內地客購物多、遊覽少,本港必須增加更多吸引旅客的消費元素。  香港商報記者 陳薇

    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3年正式簽署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俗稱:自由行)隨即展開,自由行亦從此成為本港零售業的命脈。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實行零關稅,尤其是奢侈品價格與內地有明顯差距,加上人民幣升值以及內地客人對香港貨品的信心,過去數年,自由行對本港零售業發揮巨大正面作用,不過,今年情況卻出現逆轉。今年初,歐債危機重現,零售生意轉差,不少零售商已心知不妙,過了黃金周,更多零售商大失所望。統計處於11月29日最新公布,反映「十一黃金周」的10月零售額按年僅增4%約356億元,差於市場預期的6.7%,並接近7月的年內低位,也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的10月。

    零售反彈乏力料Q4仍有壓力

    業界指出,過去幾個月零售銷售額已近谷底,料不到含黃金周的10月數字如此差勁。香港零售業過去幾個月慘淡收場,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牵預計,目前反彈動力不大,第四季仍面臨重大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自由行開放,珠寶首飾等奢侈品門店向來是內地客「朝聖地」,零售額一直維持高速增長。但今年以來,這個趨勢正悄然發生變化。零售數據顯示,10月份金飾珠寶銷售增長按年下跌3%,全年至今這項目的增長率只有6.6%,相比上年全年增長46.6%,不可同日而語。麥瑞牵表示,4%是自2003年中香港開放自由行以來次差的黃金周零售增幅,但主要原因並非遊客人數減少,而是來自二三線城市的遊客比例增加、人均消費水平減弱。正因為此,今年電器、攝影器材和化妝品一直保持兩成左右的增長。

    零售業因自由行褪色續放緩

    麥瑞牵預料,零售業因自由行概念褪色而繼續放緩。她指出,由於內地經濟未見有明朗復蘇,對自由行消費意欲造成打擊;加上較高消費力的一線城市遊客,開始逐漸轉移歐美購物,預計本港零售行業放緩趨勢持續,目前難言何時見底。個別行業方面,珠寶鐘表等貴價品行業銷情,料將繼續尋底;但藥物、化妝品及中低檔次的衣飾等銷情,預計在二三線城市遊客持續訪港下,將有支持。麥氏指出箇中兩個原因:一、內地經濟導致自由行消費意欲降低;二、較高消費力的一線城市遊客,開始逐漸轉移歐美購物。後者與香港作為購物之都這個賣點褪色有關,辦理歐洲簽注日益簡化,歐元兌人民幣貶值,名牌原產地的價格較香港更廉宜,愛購物的內地遊客將更多熱情投射到除香港以外的新鮮地如歐洲和美國,香港不再成為他們旅行的必到之處。

    購物之都失色

    數字顯示,去年有2810萬內地客訪港,按年增加23.9%佔整體旅客約七成,人均消費近9000元,七成用於購物。不過,內地逐步開放令香港消費品的價格優勢逐步喪失,例子之一是上海近日獲准開設免稅名牌店,多少反映了香港作為中國「名牌樞紐」的地位,勢將受到動搖。此外,國外品牌新產品(如手提電話)在港新發布的時間與內地時間差拉近,零售業界應如何增加附加價值,繼續吸引消費,值得反思。來自北京的旅客黃小姐說,以往愛來香港買名牌:「香港奢侈品免稅,售價比內地便宜逾半,買一個手袋省下的差價,已夠機票酒店開支。」她認為,香港已不吸引:「近來很多平價機票搶客,四千多元可飛去歐洲,要買名牌,直飛去法國就可以,由於歐元兌人民幣貶值,那兒的價格較香港更便宜,款式又多,售貨員更懂普通話。」她更直言:「香港已來過多次,沒新鮮感。」

    面臨其他地區搶生意

    來自深圳的陳先生亦表示:「來港旅遊是因為辦理簽證方便,主要購買電器產品、手提電話及奶粉。」他又指,香港零售從業員的服務態度佳,又可以買到最新推出的電器產品。雖然他認為香港服務水平高,能吸引到全國人民來港買名牌,主要原因是內地稅率高昂,一旦內地逐步減稅,香港的優勢肯定會被削弱。此外,本港亦面臨其他地區搶生意,台灣針對內地部分城市開放自由行,吸引內地旅客目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