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名稱:專題新聞
標題:   香港經濟 如何走下去
來源:   香港商報
發佈日期:   2012-12-19
作者:  
版面名稱:  
全文:  

    香港應成內地經濟轉型支點

    回歸以來,香港把握住內地經濟發展機遇,經濟得以繼續發展。毫無疑問,內地經濟發展支撐起香港繁榮,但需明白的一點是:香港不能單純依附內地而坐享其成。在內地經濟結構轉型之際,香港應通過自身優勢,帶動內地經濟轉型,並成為內地經濟戰略的重要支點。認清優勢應對新挑戰如何幫助內地經濟轉型,幫助內企「走出去」,這是香港對於國家經濟戰略的重要作用,亦是香港未來得以發展而不可錯過的機遇。香港服務業北移,港企迎來新機遇,這就是現實。但在認清優勢的同時,香港不應故步自封,不能忽略眼前挑戰和隱憂。香港經濟高度依賴服務業,金融、貿易和物流,創造了本港50%的本地生產總值和30%的就業職位。如今,「這些支柱產業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利豐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張家敏說。

    張氏舉例稱,2010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就擬定上海三大戰略地位,包括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等。此外,新加坡正積極加強其東南亞金融中心地位。張又指,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的落實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敲定以及珠三角港口群的形成,香港傳統的作為中國的經貿橋樑和中介角色將受到考驗,貿易、金融和航運物流等支柱產業及其所帶動的就業職位亦將受到挑戰。

    面對環球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單一經濟結構,對服務業進行升級成為香港保持固有優勢勢在必行的一步。張家敏稱,香港可以發揮供應鏈管理的功能,成為內企「走出去」總部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以及利用法律優勢發展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

    大力培育新增長產業

    長遠而言,在提升鞏固優勢產業的同時,張家敏強調,香港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產業。他說,希望政府能夠借助提出「六大優勢產業」的契機繼續探尋香港中長期經濟機遇。而在開拓服務業市場方面,他認為,面對未來調整和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特別是當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競爭成為世界潮流,香港需要檢視區域經濟合作的取態和定位,主動參與區內經濟體以及探討加強與區外國家進行雙邊或多邊域經濟合作的可行性,強化香港在國際經貿實務中的參與,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都市的影響力。

    支持新產業可改變思路

    為維持經濟增長和金融體系穩健,港府近年亦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融資擔保計劃,提供1000億元信貸保證承擔額,以協助中小型企業獲取銀行信貸。而為促進經濟多元化及中長期發展,港府還□力發展「六大優勢產業」。

    早在2009年,港府就接納了經濟機遇委員會建議,發展香港具有明顯優勢的六項產業。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六大優勢產業2010年增加價值同比增長15.6%,佔本地生產總值8.4%。因政府不斷提供土地供應及資金扶持,社會對於六大優勢產業期望較大。

    亦有分析認為,政府與其提供產業扶持政策,倒不如對中小企業貸款繼續加大力度。業界亦認為,政府可在稅收制度上改革,扶持中小企業。憑藉本港中小企業靈活、適應力強的特點,相信中小企業若資金獲得鬆綁,將有助於其尋求自我尋找、自我升級的道路。安永香港及澳門稅務主管合夥人何淑芬(右圖)表示,距離上次檢討稅收制度已是36年前,在這30多年間,經濟形勢和發展模式已有很大變化。她說,本港稅率看似僅有16.5%,但對在內地的港商而言,情況並不如此。

    她舉例說,越來越多港商在內地設廠,但在內地購置的生產機器無法享受稅收優惠,這令港商承擔的稅率可達30%至50%的水平。她還說,本港在吸引外資上的稅務缺乏支持。例如本港總部經濟方面的稅務優惠支持甚至沒有,已經落後於其他地區如內地、新加坡等。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